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张进联合咨询笔记】她到底要不要吃药?|| 渡过

张进ZJ 渡过 2022-06-07
张进/文图
 

01  
 
昨天晚上(2021年2月5日),我参加了渡过的第三次线上联合咨询。本文是这次咨询一个侧面的实录。
 
“联合咨询”是渡过推出的新尝试。我们一直认为:精神疾病是一个人生物关系、心理关系、社会关系、时间关系的总和,因此要从医院治疗、心理咨询、社会支持等方面入手,构建一个友好的生态时空环境,恰当组合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,探寻个性化完全解决方案。
 
本着这个思路,去年下半年,我们在北京之家推出了联合咨询即把医生、咨询师、陪伴者都请来,大家从各自角度提供专业意见,经过会商,达成共识,从而为来访者或来访者家庭提供一个相对全面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。
 
2021年初,受疫情防控影响,同时为了打破地域局限,我们把联合咨询从线下搬到了线上。
 
02  
 
昨晚这次联合咨询,参加者是:唐志雄医生,代表医疗;樊瑞娟和于芷渲,代表心理咨询师;我代表陪伴者。

来访者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。她有一个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太一样的人生故事。
 
她长于农村,家境艰难。爸爸身体状况一直不好;妈妈可能也有精神疾病,早年不知从哪里流落到她的故乡,被她爸爸家收留,生下她和两个弟弟。她由爷爷奶奶养育长大,后来妈妈再一次离家出走,至今杳无音信。好在她从小就知道刻苦,读书上进,是个好学生,成绩经常是班级甚至学校第一。最后成功考上大学,走出农村,在城市找到工作,成家立业。
 
但是,由于原生家庭问题,她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,性格偏敏感,争强好胜。从初中开始,心情压抑,闷闷不乐,紧张焦虑;到了高中阶段,学习压力加大,经常失眠、多梦,肠胃不舒服,现在想来应该属于抑郁、焦虑症状。
 
再后来,她生完孩子,产后抑郁爆发。那是她人生最痛苦的时期,长达两年时间,她不能工作,情绪低落,健忘,头痛,胸口痛,上不来气,不想动,不想见人,有时候什么事也不想干,也干不了。
 
她一直没有正规治疗。曾去过一家中医院,该院的心理科医生诊断她为“双相”,开了药,但她担心药物的副作用,没敢吃;而是靠间断性吃中药、推拿、针灸,以及做了40多次心理咨询,顽强地挺了过来,状况逐渐向好。最近,她换了一份工作,又感受到工作压力,同时也有人际关系困扰,因此来咨询。
 
这两年,她关注了渡过公号,也看了很多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书,获得了很多知识,也有很多疑惑。因此,她今天咨询的问题是:是否有必要通过吃药让自己的状况更好?以及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?
 
03  
 
联合咨询开始后,我们几个人,分别从生物、心理、社会等方面轮流向她提问,她坦诚作答。于是获得了上述情况。整个交流过程历时一个半小时。
 
然后,主持人请她暂时离开,我们四个人,从她的原生家庭复杂创伤、症状和治疗、心理建设、社会关系、家庭关系、单位工作、运动和爱好等方面,讨论了二十多分钟。其间也有很多争论,最后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。
 
讨论完毕,我们请她回来,做最后的结论。
 
首先,我们排除了她的“双相”诊断。那是一家中医院的心理科医生下的结论,而她的种种症状,只是抑郁和焦虑;偶有一些易激惹表现,但不足以认定为双相的躁狂。

其次,我认为,她没有去正规精神专科医院就诊,一直没吃西药,靠中医和心理咨询坚持下来,恢复到目前的状态;而现在却想靠吃药,让自己状况变得更好——这个过程很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。因此,我和唐医生就她的这个问题,尽可能做了解答;并征得她同意,在此详细记叙,希望能对渡过的相关群友也有用。
 
我是这么说的(成文时略有整理):
 

药物是科学的结晶,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,起基础性的作用。相信药物,就是相信科学。我一向认为,对于精神疾病治疗,药物治疗是首选项,心理治疗是必选项。

 

因此,八年前,你产后抑郁爆发,是应该用药物治疗的。但你没有正规就诊,也未吃药,失去了药物治疗取得疗效的机会,殊为可惜。如果那时你就勇敢地尝试药物治疗,也许你的康复之路,会顺利一些,少受一些苦。

 

这些年,科学进步,药物更新换代很快。现在抗抑郁药物已经发展第四代、第五代,整体上疗效越来越好,副作用越来越小。即使因人而异,药物对部分人会有一点副作用,但与其可能的疗效相比,也应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。而且,抗抑郁药物没有成瘾性和依赖性。因此,可以大胆地、勇敢地、规范地使用抗抑郁药。

 

不过,你虽然没有吃药,靠针灸推拿以及心理咨询,也终于挺过来了,只是多受了很多苦。这说明药物治疗只是整体治疗的一个方面,并非全部。

 

现在你已经好转了很多,但还有一些残余的轻微抑郁和焦虑症状。此时此刻,是否有必要通过吃药让自己变得更好?

 

在具体回答你这个核心问题之前,我想告诉你一个基本情况:药物是用来解决症状的。一般来说,症状越严重,药物的效果越好;症状轻微,药物的效果,就不一定表现得那么显著。


基于此,我的回答是:鉴于你过往的状况,以及考虑到你妈妈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并对你有着潜在的生物性影响,选择吃药对你也许仍然有好处。至少,你现在规范服一些药物,应该无害;至于能有多大好处,我不能保证。很可能这个好处,并不能明显看出来,对此你要有心理准备。


也就是说,如果此时你选择吃药,就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药物上。尤其重要的是,不能因为用药而放弃个人努力。过去,你在应该用药的时候没有用药,靠自己渡过了难关;现在,用药已非必须,就更应该靠心理建设、人格成长、社会支持、体育锻炼等非药物手段,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
 

但必须记住:假如因为各种原因,未来你的状况下滑,症状加重,那时一定要毫不犹豫立刻用药。

 
我说完后,唐志雄医生又就她的症状和如何用药做了讲解。唐医生说,她目前症状轻微,用药不必太多、太复杂。可以单一用药,比如舍曲林、艾司西酞普兰均可;用量不必太大,用药时间也不一定太长,可根据自己的状况及时调整。但如果用药,就要遵从医嘱,规范服用,足量足疗程,不能擅自减药、停药,要不然用药也是白用。
 
04  
 
接下来,樊瑞娟和于芷渲从心理建设和人格成长的角度,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。

樊瑞娟说:
 

你的问题主要来源于童年经历带来的不安全感,导致信心不足以及人际关系敏感,易受伤害,或者怕伤害到别人。小时候你并不能完全意识到这些,靠着努力和天分,一步步求学、工作、结婚;生了孩子后,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过去的体验被激活,问题逐渐暴露。不过这也是一个重新成长的机会。通过自我探索,修补过去未被满足的需要,在其他关系中寻找能够支持和滋养自己的部分,增进自我的力量,对你也许会有帮助。

 
于芷渲说:
 

从心理学意义上,你在在成长过程中有情感缺失,但这不是你父母的错,是那个年代的苦难。表面上,你的妈妈很弱,但从你的聪慧和顽强的生命力看,我猜想你的妈妈也是有力量的,一定在你的早年发挥了功能,只是被掩盖了。如果你有条件,建议你继续做咨询,在专业咨询师的帮助和支持下,更深看到自己人生过往创伤背后蕴藏的资源和力量,放下伤痛,补足资源,收获蜕变。

 
在咨询现场,樊瑞娟和于芷渲说的更多、更充分。其实对这位来访者来说,心理成长比用药更为重要。但这不是本文重点,在此不赘述。也许将来我会专门记录。

相关阅读:
一次“生物-心理-社会”联合咨询的探索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